央廣網松陽10月7日消息(記者莊勝春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《保衛鄉愁》系列報道這幾天連續關註了全國各地的多個村落樣本,得以窺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困境的部分面貌——要麼缺資本,要麼缺人氣,甚至是兩者都缺,鄉愁難安。
  除了意識覺醒,更需有所作為。昨天,通過對浙江、安徽十多個進入住建部名錄的傳統村落的採訪,試圖探究:要想保衛村落外在形態,錢從哪來。但是,就像老房子一旦沒人住、就更容易破敗,即便守住了村落的軀殼,沒有人氣,就沒了鄉村的機理和文化,鄉愁仍然無處安放。
  灰瓦白牆間,一條古驛道貫穿,宗祠里曲聲悠悠。每戶人家都在院牆縫裡撒上花種,誰家長出的花最好看,誰家就最有面子。家門口又都擺了石凳,夕陽西下對街而坐,白髮垂髫不亦樂乎。這裡是浙江松陽縣界首村,經過整治,這裡乾凈整潔,又保留了原始風貌。
  記者:這裡沒有做什麼主題的項目?
  盧丁方:沒有,他們還是以居住為主,其實這是最好的狀態,他們留在這生活了。
  說話的人,是松陽縣住建局局長盧丁方,他想了很多辦法,為傳統村落引入社會資本、搶救老房子,但當他走在這裡時,整個人是最放鬆的。這時,記者的問題似乎有些煞風景。
  記者:這種村子,再過幾年老人過世了,沒有產業年輕人可能不會回來,有什麼解決方案?
  盧丁方:是,就得有產業,要不然他不回來就沒有了,所以人得留得住呀。
  除了茶葉等農作物的種植,發展旅游,是盧丁方給縣裡很多傳統村落開出的藥方,而且他很清楚,必須打差異化,避免千村一面;但資本不是想來就來、游客不是想有就有,想把年輕的村民留在家鄉,更是難上加難,怎麼辦?
  陸端平:這個得跟搞衛生的說。
  村幹部:今天這個水有點混,平常清的多。
  從松陽北上,在杭州市桐廬縣——《富春山居圖》的主要取景地,一連串村莊乾凈整潔。桐廬縣建設局局長陸端平看到一處水口略微渾濁,馬上就皺起了眉頭,但實際上,水裡的鯉魚仍然清晰可見。
  不少游人組團到此,看花海、村舍,品新茶、吃農家飯,但如果你抱著探索“傳統村落秘境”的心態到了這,可能會有點失望——馬賽克牆磚、羅馬柱陽臺和占比不多的白牆青瓦、土坯石磚交織在一起;串聯村莊的除了古樸的石子路、磚塊路,也有烏黑的柏油路。陸端平解釋說,改革開放後不少村民“先富起來”,免不了拆老房、建新房,能夠留下一些大戶人家的老屋或者祠堂,已屬不易;他們現在已經嚴格控制拆房改房,要求新房子按照統一的杭派風格來建,但他更強調的是:傳統村落不是幾棟老房子那麼簡單。
  陸端平:不僅僅是房子,應該是一種生活的機理。你看這街巷不很寬、不是高樓大廈,很舒適。有一種原始生態的農耕文化,田野啊、水系啊,並不等於所有的古建築堆在一起就是傳統村落。
  文化的載體,是人。在桐廬縣狄浦村,村幹部介紹,二千多村民,只有100多人常年在外地的所謂“大城市”打工。
  村幹部:我們這裡真正跑的很遠去打工的,蠻少的,他們都是在附近。
  到縣城或是開發區來回幾十分鐘的車程,把打工者的夜晚留在了村莊。即便只是“睡村”,生活的氣息卻得以存留。當地幹部的體會是:城鎮化大潮中,需要更好的統籌城鄉,而不是讓城市入侵鄉村。
  但是,長三角地區先發優勢明顯,才使得很多小城人並不以到北上廣打工為榮;對於更廣闊的、老村更多的後發區域來說,城鎮化的腳步很難跟得上村落凋敝的節奏。除了儘量留住村莊,期待著現在的年輕人老了還能回得來,還有什麼辦法能讓年輕人現在就回到家鄉,激活村莊?
  村民大媽:這個木頭是祠堂裡面的。
  張四新:不能放在外面呀,要放到裡面去。
  村民大媽:外面大家要坐啊。
  張四新:另外在換個東西給大家做嘛!
  村民大媽:晚上這裡好多人,納涼、跳舞。
  記者:你家年輕人呢?
  村民大媽:在後面住著呢。
  記者:也在村裡住?
  村民大媽:對。
  記者:做什麼呢?種田還是盆景?
  村民大爺:以前叫種田,現在種田就是種盆景!
  這裡,是安徽歙縣賣花漁村,上千年來,這個山窩裡的村民一直以賣花謀生,期間又升級做了盆景。本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度中斷,後來慢慢恢復,特別是最近幾年,進城打工的年輕人學會了電商,把盆景搬上了網,每年戶均收入幾十萬的不在少數。
  老屋庭院擺滿盆景,清水從山上流下,村裡80%的年輕人都在家裡忙著澆水剪枝。
  記者:這是您房子嗎?
  洪永傑:對,住在這兒,這兒是老房子。
  洪永傑18歲出村、在外打了12年工,前不久徹底告別城市的出租屋,回到這棟建於民國時期的家宅,空間雖然狹小,但是冬暖夏涼、室內也裝飾一新。
  洪永傑:我自己想回來的。當時打工也沒什麼多大意思。
  記者:是看鄰居盆景都做的不錯?
  洪永傑:對。我現在把手藝學好,再慢慢開始搞,這個是憑本事吃飯。
 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,對於這樣的村莊,只需要適當的引入社會資本,搞一些民居、展館,政府再出錢做好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,就能持久發展。但是,正像手藝得慢慢學,產業的培育也離不開基礎和耐心,再加上人們所必需的教育、醫療等等公共服務、基礎設施,更多的傳統村落又能否等得及?
  過去七天,我們剖析了一些傳統村落的樣本,其中揭示的問題與困惑,不是一時一地所特有;我們也介紹了一些地方開始嘗試的保護與發展路徑,放之四海而皆準,但有必要相互提醒和借鑒。  (原標題:[保衛鄉愁]傳統村落之路——激活村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b60qbou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